它兼有電滲析技術的連續除鹽和離子交換技術深度脫鹽的優點,又避免了電滲析技術濃差極化和離子交換技術中的酸堿**等帶來的問題。該技術源于20世紀50年代,在現代工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于20世紀90年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現在廣泛地應用于電子、醫藥、能源等行業及實驗室,可望成為未來主流的水處理技術。
一般認為EDI的原理在橫向上可以分為離子交換、直流電場下離子的選擇性遷移和樹脂的電**方面。在高純水中,離子交換樹脂的導電性能比與之相接觸的水要高2~3個數量級,所以幾乎全部的從溶液到脂面的離子遷移都是通過樹脂來完成的。水中的離子,首先因交換作用吸附于樹脂顆粒上,再在電場作用下,經由樹脂顆粒構成的離子傳播通道遷移到膜表面并透過離子選擇性膜進人濃水室。同時,在樹脂、膜與水相接觸的界面處,界面擴散中的極化使水解離為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它們除部分參與負載電流外,大多數又起到對樹脂的**作用,從而使離子交換、離子遷移、電**3個過程相伴發生、相互**,達到連續去離子的目的。
EDI在我國也稱之為填充床電滲析。電滲析器的淡水室裝了陰、陽混合離子交換劑(顆粒、纖維或編織物),將電滲析和離子交換兩個過程在同一容器中進行,使兩個過程內在地聯系在一起。